走进凤庆
七百多年前,因为茶叶,一条承载着“生命线”意义的茶马古道从下关到蒙化(今大理州巍山县)过黑惠江(澜沧江支流)攀岩走壁而来,经阿禄司(今鲁史古镇)渡过澜沧江到顺宁(今凤庆县城),再往西进永昌府(今保山市)腾冲出境,往南出缅宁府(今临沧市)达缅甸。马帮成为主要的运输工具,境内的澜沧江也成为了马帮往来最大的阻碍。茶马古道刚形成时,马帮渡江全靠竹筏横渡,然而澜沧江水流湍急暗礁遍布,常常无情地写下一件件船毁人马亡的悲情剧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在当地有识之士的努力下,顺宁知府刘埥亲自督造,在距县城约五十公里的鲁史镇金马村和小湾镇正义村之间的澜沧江上修建了...
日期:2025-07-23来源:凤庆视点浏览:144 次
《徐霞客游记》之滇游日记(节选游顺宁段)徐宏祖己卯(1639年)八月初一日,余自小猎彝东下山。猎彝者,即石甸北松子山北曲之脉,其脊度大石头而北接天生桥,其东垂之岭,与枯柯山东西相夹。永昌之水,出洞而南流,其中开坞,南北长四十里,此其西界之岭头也。有大小二猎彝寨,大猎彝在北岭,小猎彝在南岭,相去五里,皆枯柯之属。自大石头分岭为界,东为顺宁,西为永昌,至此已入顺宁界八里矣。然余忆永昌旧志,枯柯阿思郎皆二十八寨之属,今询土人,业虽永昌之产,而地实隶顺宁,岂顺宁设流后畀之耶?又忆《一统志》《永昌志》二者,皆谓永昌之水东入峡口,出枯柯而东下澜沧。余按《姚关图说》,...
日期:2025-04-25来源:凤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浏览:769 次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值此2024年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凤庆县徐霞客研究会组织开展了“重走霞客路·探寻百抖茶”系列活动,以此纪念徐霞客游历凤庆(顺宁)385周年。9月16日中午,参加活动的人员统一着装在县政协机关大院集中,进行简短的出征仪式后,大家乘车来到凤小路岔上寨村民委员会路口,开始了第一阶段的“重走霞客路”徒步活动。来自凤庆县徐霞客研究会、凤庆县滇红茶文化研究会、凤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凤庆县滇红茶产业联盟企业代表等46名队员,沿着385年前农历8月14日这天,徐霞客跟随马帮走过的茶马古道痕迹徒步前行,途经董扁村的三岔河→红木村→杨家窝→塘报营小...
日期:2024-09-20来源:凤庆县徐霞客研究会浏览:932 次
“欢迎各位朋友来到塘房,希望通过大家的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个茶马古道上的小村庄。”6月8日,临沧市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之“探寻茶马古道,传承文化遗产”在鲁史镇举行,鲁史镇塘房村村民邓世华向参与活动的人们发出热情邀请。(活动现场黄建林周海玲图)塘房是昔日茶马古道“顺下线”上必经的村子,是茶马古道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有凤庆县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驿道。按照古时“三里设哨、三哨设塘”“哨塘相望,烟雾为信”的传递信息方法,塘房村恰巧处在“三哨设塘”的地方。如今的塘房村,房屋仍然保持以石条为基、垒石为墙、青石板为顶的传统建筑风格,是临沧市全国低...
日期:2024-06-13来源:文旅头条浏览:946 次
罗稷南,原名陈强华,号小航,1898年出生于凤庆县城来凤街书香门第之家。幼读私塾,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少有壮志,追求进步。小学就读于顺宁高等小学堂(今凤城完全小学)。1914年,小学毕业的罗稷南徒步到大理应考,并以优异成绩考入素以“滇西最高学府”著称的云南省立大理第二中学。罗稷南学习勤奋,善于思考,考试成绩总是名列班上第一名,深受师生欢迎。当时,《新青年》所宣传的民主、科学的思想潮流开始席卷云南。这些爱国进步思想通过老师、报刊和亲属的灌输,风华正茂的罗稷南开始接受新思想。1918年秋,罗稷南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大理中学,返回家乡。他舅父准备为他张罗婚事。早已...
日期:2021-11-11来源:中共凤庆县委党史研究室浏览:1325 次
赵又新(1881~1920),原名复祥,字凤喈。先世从南京随军入滇,在顺宁鲁史落籍。其父赵德周,迁居县城来凤街。赵复祥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少有大志。光绪三十年(1904)秋,赵复祥与顾品珍、唐继尧、叶基、李根源等30余人,毅然东渡日本留学,进东京振武学校。光绪三十一年,与云南同学杨振鸣、罗佩金等40余人,率先加入孙中山在东京组织的同盟会。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后回国,先后授任讲武堂教官、七十五标教练官。武昌起义后,率队反正,被推为统领,后又投奔江西督军李烈钧,先后任都督府顾问,水上警察厅厅长,赣军第二师第五旅旅长,湖口起义失利,潜返云南,为...
日期:2021-03-19来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浏览:1268 次
“滇红”,以它特有的香高味浓而著称于世,以它独具有形美色艳而驰名中外。每当我看到或听到国内外报刊杂志各界人士称颂“滇红”的时候,我总禁不得思潮奔涌,仿佛回到了创制"滇红”的那些岁月。友人每每向我询问“滇红”是怎样创制出来的,我总无暇作答。现我已年过八旬了,想在生前奉答友人,了此一愿,以不负诸友一片盛情矣。从1938年秋至1941年秋,创制“滇红”经历了调查、创制、建厂成批生产三个阶级。一、调查。“七.七”抗战开始不久,我被疏散离开祁门茶叶改良场。1938年春,应旧中国中茶公司寿景伟、吴觉农先生电邀到汉口参加该公司工作,任技术专员,搞茶叶产销技术工作,同年...
日期:2020-09-16来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浏览:1468 次
冯绍裘(1900—1987),字艳群,湖南衡阳人,河北保定农业专科学校毕业,滇红茶创始人,凤庆茶厂首任厂长。“滇红茶”创始人冯绍裘先生铜像民国27年(1938),祁门等出口茶产地相继沦陷,中国茶叶公司为开辟新的茶叶出口厂区,电邀被流散离开祁门茶叶改良场的冯绍裘,到汉口负责茶叶产销技术工作,8月迁重庆,9月中旬到云南,几经曲折,由下关步行到顺宁,已是秋末初冬时节。冯绍裘看到凤山茶树成林、芽壮叶肥、白毫浓密,对这种云南大叶种茶很感兴趣,第二天请凤山茶园试采一芽二叶鲜叶5千多克,分别制成红茶、绿茶各500多克,两个茶样,一红一绿,宛如一金一银,其汤色、香味匀为...
日期:2020-06-05来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浏览:139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