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凤庆
书香凤庆 阅来悦好|临沧凤庆澜沧江青龙桥楹联
日期:2025-07-23 17:22
作者:杨永平
来源:凤庆视点
浏览:112次
字体:【

七百多年前,因为茶叶,一条承载着“生命线”意义的茶马古道从下关到蒙化(今大理州巍山县)过黑惠江(澜沧江支流)攀岩走壁而来,经阿禄司(今鲁史古镇)渡过澜沧江到顺宁(今凤庆县城),再往西进永昌府(今保山市)腾冲出境,往南出缅宁府(今临沧市)达缅甸。马帮成为主要的运输工具,境内的澜沧江也成为了马帮往来最大的阻碍。茶马古道刚形成时,马帮渡江全靠竹筏横渡,然而澜沧江水流湍急暗礁遍布,常常无情地写下一件件船毁人马亡的悲情剧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在当地有识之士的努力下,顺宁知府刘埥亲自督造,在距县城约五十公里的鲁史镇金马村和小湾镇正义村之间的澜沧江上修建了一座铁索桥,取名“青龙桥”。

图片

青龙桥建筑工程量巨大、施工作业艰险。建桥时,仅打造铁索就用了整整5年时间。青龙桥呈现出中国古代桥梁建筑上的三奇:“牛鼻子洞”之奇——固定铁索别开蹊径,崖上凿洞穿铁索,再以石墩高高托起;“高桥飞虹”之奇——16根铁索分布两侧,14根在下2根在上,桥面江心高、两端低,状如飞虹;“桥楼江关”之奇——两端建有桥廊、桥楼,廊、楼相连,白墙青瓦、飞檐翘角,廊可休憩避雨凭栏远眺,楼可住宿守望,楼门暮闭晨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民国元年(1912),湖南张汉皋奉蔡锷之命,任顺宁(今凤庆)知府,途经澜沧江上的青龙桥,叹于桥造艺之精奇,又感于边远之地的“忠义”,为青龙桥题了上联“笔扫千军,题桥早已羞司马”,以联对选仁仕。生活在澜沧江支流黑惠江畔的才子毛健听到消息后,遂前往青龙桥,对下联:“图开八阵,排石还当法卧龙”。守桥人连夜将下联呈交知府,张汉皋极力称赞其对得工整,不落俗套,遂派人请毛健进城,准备委以重任。但毛健不愿为名利所束,仍乐于在老家设馆授徒。

图片

笔扫千军,题桥早已羞司马;

图开八阵,排石还当法卧龙。

这副对联是对青龙桥建筑技艺的称赞,以及对青龙桥所处位置之奇绝险峻的感叹,短短几个字深含着创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自然景观的赞叹。上联“笔扫千军,题桥早已羞司马”中的“题桥”指的是汉代才子司马相如的故事,而“羞司马”则是说青龙桥的壮丽使得司马相如的题桥之举也显得逊色。下联“图开八阵,排石还当法卧龙”中的“八阵”指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所布设的八阵图,“卧龙”则是诸葛亮的别称,这里意味着青龙桥的设计布局堪比诸葛亮的智慧。

2002年,小湾电站开工建设,因电站库区蓄水的缘故,处于库区淹没区的青龙桥被拆除。为保留住这座具有重要价值的桥梁,云南省移民开发局委托云南省考古研究所对其采取异地迁移复原重建进行保护,迁移保护复原重建工程于2017年12月竣工。现今的青龙桥迁移复原重建于凤庆县县城南部文笔塔砚池公园大坝旁的迎春河上,成为了人们缅怀历史、探索建筑工艺、休闲散步的去处。张汉皋和毛健所作的这副楹联一直在广为流传,每次想起青龙桥“笔扫千军,题桥早已羞司马;图开八阵,排石还当法卧龙。”自然就在脑海中回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分享: